top of page

达人自然流量不可靠?品牌方必须直面的推广真相

  • 作家相片: Zafkiel
    Zafkiel
  • 5月1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许多广告主在查看视频播放时总想只看达人的自然量,这在本质上是想要只依靠达人自身的粉丝群体那个范围的小部分人群进行传播。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带入自身会怎样?假如你观看一个你所关注的博主的长视频,中间有插播广告,或者这条视频本身就是广告,你会如何去做呢?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加快速度进行观看,接着就跳过;甚至在发现那是广告的时候,就直接选择退出。特别是在Z世代主导的内容消费环境下,无论是TikTok还是YouTube,每日的视频产出都超过了上万条,信息流的爆炸让用户的选择权和耐心都变得极其有限。那么,如何让您的视频杀出重围呢?这正是我们要探讨和实践的核心。


首先,我们来逐步拆解这个问题。以TikTok为例,每条视频的自然流量窗口只有48小时。也就是说,这条视频在发布之后要拉满在48小时内的播放量,如果不是足够高的话,它就很难进入更大的流量池,而且后续的观看以及曝光量,也能够想象得到了。这里面存在的可能性有哪些?一方面达人所发布的广告内容或许会太过生硬,欠缺内容自然而然的融入之感,从而致使粉丝心生反感,甚至径直跳出;另一方面,这条视频的格调,原本就与达人平日里发布的内容不一样,粉丝在内容风格这方面,生出了一种割裂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乐意去观看或者转发啦,如此一来,原本的粉丝群体便无法实现有效的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如果还一味寄希望于达人自然流量的“缘分”,无疑是在用极小的概率博取极大的回报。这种策略不仅风险极高,而且极易错失平台流量红利的黄金窗口。我们要清楚,平台的流量分发机制越来越短平快,内容的生命周期极短,只有在最初的窗口期内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曝光。否则,慢一步就可能直接错过全局。


这也正是我们团队价值的体现。首先,在达人选择阶段,我们会优先挑选那些能够进行软性植入、或者调性与品牌高度契合的达人。比如说,不太可能让健身博主去带美妆产品,这样的内容不但不自然,还容易引发粉丝反感。我们会对达人过往的内容风格、粉丝画像、互动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保证所选达人可以用相对自然的方式,把品牌信息融进日常内容里面,而并非生硬地插入广告元素。


在达人确定之后,我们会制定详细的内容创作预案和热度预测。通过对平台算法、内容趋势、热门话题的分析,预估视频上线后的表现,并设定合理的KPI和调整预案,确保不会与预期效果相差太多。最重要的是,视频本身的内容质量绝不能忽视。很多广告主误以为只要广告打出去就好了,视频质量无所谓,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优质的视频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平台的推荐概率,还能有效延长视频的生命周期,带来更多的二次传播和用户自发分享。


我们会为达人提供创意支持,帮助其创作出既符合自身调性、又能巧妙植入品牌信息的内容,并在上线后进行全程数据跟踪。如果发现视频没有进入流量池,或者我们判断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会及时对该视频进行加热处理,也就是通过平台的官方工具进行二次推广,争取让视频再次进入推荐池,实现流量的二次爆发。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平台的推荐机制极其注重内容的初始表现,只有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播放、高互动,才能持续获得平台流量。


当然所有这些操作的前提;是我们一开始便向达人要得了视频素材的授权。无论是对素材进行加热,亦或是进行二次创作;还是投放信息流广告,素材授权皆为基础。只有牢牢掌握了素材的使用权,我们才能更为灵活地应对后续的各类推广需求,比如将视频进行二次剪辑、再次重新包装,甚至能够直接投放到信息流广告位,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曝光与转化。


如果以上所有方法最终收效甚微,我们还会将该视频进行二次创作,或者直接投放信息流广告或是二次创作,也可以包括内容的重新剪辑,增加互动元素,与此同时结合当下热门话题等方式,进而提升内容的新鲜感以及传播力。信息流广告则能够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进而突破达人粉丝圈层的限制,让这样的话,品牌信息就可以被更多的潜在用户所看到。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我们手中握有素材授权,能够灵活调配资源,最大化内容的传播效率。


在当前流量分发规则越来越短平快的平台环境下,品牌方不能再等、也不能再靠“看缘分”吃自然流红利了。真正能掌控局势的,从来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你有没有把节奏、授权、动作,统统安排在黄金窗口期内。慢一步不是少赚一点,而是直接错过全局。只有在内容创作、达人选择、素材授权、数据跟踪、内容加热、二次创作和精准投流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才能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品牌的高效传播和转化。


平台的内容分发机制、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达人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广告内容的创意和质量,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条广告视频的最终命运。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唯有主动出击、科学布局,才能真正掌控内容传播的主动权。

 
 
 

Comments


bottom of page